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翡翠资讯 >
金钱能够缓解心理痛苦吗?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发表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里,通过6个实验,证明了金钱对于生理性疼痛与社会性疼痛(即社会排斥)的抵御作用。这篇论文在国际上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高度赞誉,而在国内,它所面临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拜金”指责。
为什么中国学者写的“金钱能镇痛”的论文,在国外受到普遍的赞誉,而在国内却遭到一片质疑呢?

周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了一个现象:“当启动金钱概念的时候,疼痛会得到缓解。” 周教授告诉记者,通过“数钱法、造句法、算账法”三种方法,旨在使被测者自然地直接受到金钱的刺激。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验和论证,她得出结论:金钱可以减缓疼痛,拥有或接触金钱可以增强对痛苦的抵御,而丧失金钱则会让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更低。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李评价说对此评论认为,周教授这一理论为人们对金钱近乎本能的追逐作出了解释,“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广泛的对金钱成瘾的表现,”。他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为身体伤害以外的精神伤害赔偿提供法律依据。“在不久的将来,法律可以根据疼痛程度或者受伤引发的特定脑区的激活程度来决定精神赔偿的数额。”
美国《新闻周刊》、《自然》杂志等媒体分别以《贫穷可以伤害你》《金钱能够减轻社会排斥所带来的痛苦》等为标题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报道。英国BBC电视台则在科学纪录片《无意识启动》中收录了“数钱法”,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经典的无意识启动的设计,在被测试者完全没有觉察的基础上启动了他们金钱的概念。

论文发表后,国内的评论报道绝大多数是一片反对声。《“金钱镇痛”才是真的“痛”》《金钱是不是镇痛的 “灵药”》。甚至有些评论明确提出,“我丢了钱,肯定心疼啊,这还用研究吗?”而网友最为推崇的反对观点是,“金钱镇痛”一说其实是在鼓励赤裸裸的拜金主义。

不能不承认一个社会现象,富二代官二代的学业普遍较差。于是许多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越有钱,教育就越是失败。
不少人提出依据,培根作为一个世界级大学者、大法官,嘴巴说得那么好听,诲人不倦,但他自己60岁时候却因为受贿,被判罚四万英镑,被囚禁在伦敦塔。许多人由此证明,理论研究常常带有谎言的影子。

一位乡下的年轻人半路下车,只愿意支付一半的车费,售票人员死活不同意,如果年轻人不支付另外一半的车费,休想离开。这样的争吵延续了将近20多分钟,还没有止息迹象。
我问售票员:“那位年轻人还欠多少车钱?”
售票员回答:“还欠8元呢。”
我掏出8元给售票员:“我替他买票,该开车了吧?”
售票员这才收回怒容,笑道:“还是你这位先生大方,开车!”
那位年轻人没有说话,只是用感激的眼睛注视着我,仿佛在说:“谢谢你。”从年轻人的眼神里,我解读出这位年轻人心里的一段隐私:年轻人很可能拿不出8元钱才下车的,我无意中给年轻人解除了尴尬。
有时候安定与和谐很大程度不得不靠金钱去购买。所有的道德说教或者所谓的思想教育,都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金钱所能发挥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和作用。



